下載app免費領取會員
建筑設計? 深圳華匯設計
項目地點? 西藏山南
竣工時間? 2024年12月
建筑面積? 6009平方米
撰文? 肖誠
在西藏做設計,往往有著一些截然不同的空間經驗。在洛扎項目里,設計就是從山脈與河谷的尺度開始的。
隸屬西藏自治區山南市的洛扎縣(藏語意為“南方大懸崖”),位于喜馬拉雅山脈南麓,南與不丹國接壤,總面積5031平方公里,人口2.1萬。縣域平均海拔3870米,其中海拔超過6000米的山峰就有6座。
洛扎溝是洛扎縣中部的一條大峽谷,而縣城就位于洛扎溝邊上的一塊局促緩坡上,被兩側高山裹挾,國道219和一條主要街道并行于縣城中間,在峽谷中蜿蜒伸展。
這種天地之間的尺度也塑造了西藏人的心靈場域,遼闊而清澈,質樸又豁達。
而我們的多功能藝術中心項目就位于洛扎縣的縣立初中——洛扎縣中學校園內,由中糧集團出資援建,旨在創建一個復合形態的藝術教育空間,為在校師生、當地居民、國際旅客及赴藏藝術家營造一個跨文化交流的場所。
洛扎縣中學的基地南面臨山,北面臨路,路北是一個烈士紀念廣場,在往北就是國道219和洛扎溝。校園建設經歷不同年代,形成了一系列以散布的條狀建筑為主的格局,未能形成整體的空間秩序,所以我們也希望借此機會重新梳理并構建出更為有機的關聯性。同時,場地內存在一定的高差,如果利用好也有機會營造更加積極的空間。
基地面積較為有限,為此設計了采取一種“嵌入式”的策略——首先對于正對著校門的原有教工活動室進行拆除并納入新建體量,從而形成連續的校園中軸空間,新建建筑則以緊湊的L形體量布置在中軸的南端,形成從校園主入口、前場空間到多功能藝術中心入口小廣場的外部空間序列。當把尺度再放大來看,南臨山的多功能中心與北臨水的紀念廣場則在洛扎縣城南北進深有限的腹地里面創造了一條城市空間縱軸。
由于基地位于南面山體的北坡腳下,南向空間逼仄,難以實現好的南向自然采光,故而在設計中我們運用了多種形式的天窗來實現對于太陽光的最有效利用。
多功能中心主體建筑則由一長一方兩個體量構成。長條形的部分又由兩條實體與一個狹長中庭形成一種三明治空間結構,兩邊是藝術教室、工作室為主的小尺度空間,中間是通高的天光中庭,它兼具交通、展覽、交流等多種功能。方形體量內部主要是容納700人的禮堂,在它的側面也設計了一個天光邊廳。
一長一方兩個體量之間呈一個接近直角的關系,是對于空間軸線和與周邊建筑關系的回應。結合場地的標高,兩個體量也形成了一定的高差,禮堂的屋面剛好成為可達性很好的戶外活動場地。我們在屋面上還設計了幾個南向開窗的小房子,希望讓孩子們的課外生活多一些有趣的空間。而在主體建筑南側與山腳的北向邊坡之間,則形成了一個狹長的楔形庭院,如同一個山體與建筑構成的“微縮峽谷”,可以作為室外展場和室內活動空間的外延。
我希望在地性通過當代語言的融合提煉,最好能以一種相對克制的方式被詮釋出來。
環顧場地周圍,無論自然環境還是相鄰建筑,都呈現出一種原生的、粗礪的力量。每天孩子們的朗朗讀書聲就回蕩在大山的臂彎里,伴隨洛扎溝的水聲傳向遠方。我想讓新的房子就像從這山里長出來的石頭,既令人好奇又似曾相識。令人好奇的是它像個白色的魔法盒子,里面盛著很多的有意思的空間;似曾相識的是它和周邊的房子看起來關系不錯,有著不少共同語言。而這塊“石頭”本身又是與這片土地牢牢長在一起的,結實得讓人心安。
在主入口的立面,我們設計了一個屬于洛扎的“蒙德里安畫框”,通過虛實處理與色彩構成,立面的玻璃被解構成不同大小和顏色的鏡面,孩子們看著倒映的天空、雪山、房子和自己,產生出一種“熟悉的陌生感”,在日常之中,他們的好奇心和探索欲將被激發。
所有的建造方式都是常規且易于實現的,多用本地的可回收材料。天窗的設置極大提升了自然光的效率,也實現了更好的室內蓄熱性能,有效降低了冬季的采暖能耗。
“峽谷光庭”是整個建筑的核心空間,它既是對于洛扎獨特自然地貌的抽象再現,也是對于西藏傳統建筑特質的當代演繹。“陽光給峽谷帶來生機,日常的生活也由此發生”,我希望用設計將這種樸素而鮮活的生命力呈現出來。無論是空間尺度,還是光影色彩,都是對于這種生命力量的禮贊。
從門廳進來,經過多功能階梯上到二層,再轉過來,一個縱深60米、寬7米、高14米的光庭便呈現在眼前。它是高聳的,獲得了最好的天光利用;它是延展的,把各種功能空間連接在一起;它是深遠的,將遠方的自然一并收納進來;它是變幻的——或穿越,或停留,或對望,或遠眺,總有不一樣的驚喜。
當看到空間沿著縱深方向次第展開,孩子們穿著漂亮的衣服開心地穿梭其間;當內外的天空連在一起,在以為走到盡頭時又看見正在張開懷抱的遠山,此刻我覺得我們最初構想的很多場景已經成為了現實。
光線需要一把梳子,而使用一把色彩斑斕的梳子,這可能只有在西藏才不會顯得唐突。與此同時,白墻作為陽光的畫布承接著四時不同的創作。而內部走廊里各種純色的墻面則通過大小不同的洞口時隱時現,給整個空間進一步增添了生動的氣象。
“光之峽谷”進而成為整個項目的核心概念。通過建筑與環境的對話、傳統與現代的交融,項目為洛扎縣中學創造了一個兼具功能性與藝術性的標志性空間,也成為校園與外界交流的文化窗口。當然,我們希望空間的主人更多的時候還是學生,當節假日孩子們穿上傳統的藏族服裝在這里嬉戲游玩的時候,場景是如此的和諧,以至于讓人有一種錯覺——仿佛這座建筑原先就在這里,一直在伴隨著孩子們的成長,也在見證著每一刻的時光流轉。
2017年普利茲克獎獲得者西班牙RCR事務所對于在地性有一段很好的表述:“我們相信,與自然和諧的意思就是建筑要很好地理解其周圍環境。盡管我們熱衷于全球化,但是我們希望我們的建筑能夠深深扎根于它所處的地方。我們常說,建筑要有‘根’和‘翼’。我們三個人都有自己的‘本源’,一直蘊藏在我們的身體里。即使我們從一個地方搬到另一個地方,我們的‘本源’也始終如一,它是一個地方、一種氣候、一種文化的產物。世界變得越來越小,但是我們相信我們必須要理解和尊重這些本源的東西,因為它們可以增強代表我們每個人特點的共同創造力,這一點非常重要。”
在洛扎,年輕一代面臨著兩種力量的拉扯:一方面是他們深厚的藏族文化傳統,另一方面是現代化的浪潮。恰如那些立面里的鏡像,白天倒映著遠方的雪山、腳下的村莊、古老的寺院和五彩的經幡,而當孩子們站在鏡面前,他們的身影也被納入這片景象之中。這不僅僅是視覺的折射,更是文化認同的隱喻:“你是誰?”“你的根在哪里?”他們在鏡面中看到自己時,也看到了自己的故土,看到了自己的文化如何與世界共存。我們想通過建筑的語言,讓孩子們明白,他們不需要在傳統與現代之間做出割舍,而是可以在二者之間找到平衡,既扎根于自己的文化,又能勇敢地向世界探索。
愿峽谷里的光始終照亮孩子們心中的路途。
設計圖紙 ▽
完整項目信息
項目名稱:洛扎縣中學多功能藝術中心
建筑設計:深圳華匯設計
主創建筑師:肖誠
設計團隊:廖國威,梁子毅;王文凱,李鈺,熊睿,陳汐婷,李燕玲(景觀),徐牧(結構),趙婷婷(結構)
項目地點:西藏自治區山南市洛扎縣
設計時間:2021年9月
竣工時間:2024年12月
用地面積:7371平方米
建筑面積:6009平方米
業主單位:洛扎縣人民政府
室內設計:深圳大森設計
施工圖設計:萬禹工程設計有限公司拉薩分公司
施工單位:西藏山南羊湖建設集團有限公司
建筑攝影:直角建筑攝影
撰文:肖誠
版權聲明:本文由深圳華匯設計授權發布。歡迎轉發,禁止以有方編輯版本轉載。
投稿郵箱:[email protected]
本文版權歸腿腿教學網及原創作者所有,未經授權,謝絕轉載。
上一篇:政策新聞 | 建設工程規劃核實公布(遂2025-002號)
下一篇:政策新聞 | 關于對廣東省廣金建設工程有限公司開展建筑業企業資質動態核查的通知
推薦專題